
段义孚著;志承,刘苏译
	
	1.前言 1
2.感知的一般性质:感觉	6
视觉	7
手与触觉	8
听觉	10
嗅觉	11
感官的综合作用	13
感知与行动	15
3.一般的心理结构和反应	17
理性化	17
人类可感知的尺度	18
分段	19
组对	21
矛盾的调和	22
物质和宇宙模式	24
和谐整体、两极分化和宇宙模式	27
代表意义和世界观	32
颜色心理学和象征意义	33
空间心理学和象征性	38
4.民族中心主义·对称性·空间性	43
民族中心主义	44
无文字民族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宇宙图景	46
中国人的民族中心主义	53
古希腊地图	54
T-O地图	57
位于世界中心的欧洲	60
陆半球的中心	62
例外	63
5.个人的世界:个体差异和取舍	65
个体生理差异性	66
禀性·天赋·态度	67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71
城市与近代诗歌	72
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她渐逝的世界	73
禁欲主义者的脾气秉性	75
性别	77
年龄	79
婴儿期	80
少年期	81
孩童和他们开放的世界	83
老年期	84
6.文化·经验·环境态度	86
文化与感知	86
性别与感知	89
本地人与外来人	92
拓荒带的探索者和定居者	96
新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和英裔美洲人	100
环境态度的转变:山岳	103
7.环境·感知·世界观	110
环境与感知	110
感觉的敏锐性·严酷环境带来的挑战	112
环境与世界观	115
森林环境	115
村居印第安人的结构化宇宙论	118
成对出现的环境和二元环境态度	122
流域环境、世界观和建筑艺术	125
埃及	125
美索不达米亚	130
8.恋地情结与环境	135
恋地情结	136
美学鉴赏	137
身体接触	141
健康与恋地情结	145
熟悉与依附	146
爱国主义	148
城市化和对乡村的态度	151
荒野	162
9.环境与恋地情结	168
环境与极乐世界	168
具有持续吸引力的环境	169
海滨	171
山谷	174
岛屿	176
希腊的环境与恋地情结	180
欧洲的风景与风景画	183
中国的环境与恋地情结	190
10.从宇宙到景观	195
分层的宇宙	196
自然、景观与景色	199
欧洲世界观的轴向转换	201
对比中国人的态度	206
建筑与园林景观:达到空间拓展与视觉响应的效果	207
象征与神圣:前现代的回应	212
循环的时间观与线性的时间观	222
11.理想的城市与超越性的符号	224
城市理念的出现	224
宇宙的象征与城市的形式	228
超越性的建筑符号	250
巴西利亚——现代的理想城市	253
12.物质环境与城市生活方式	257
环境与生活方式	257
长安和杭州	261
雅典和罗马	265
中世纪的城市	272
乔治王朝时期和维多利亚时期的街景	277
汽车之城:洛杉矶	283
13.美国城市:象征主义、形象化与认知	286
象征和隐喻	287
城市的标志	294
形象树立的推进器——城市别名	301
想象力空间	305
意象、经验和社会阶层	309
城市社区	314
空间体验和空间参与的程度	320
社区满意度	323
社会底层的视角	327
小结	335
14.郊区和新城:对环境的探求	337
郊区:城墙之外	338
郊区与城市的互动	341
郊区的发展	345
外观,以及外观的改变	350
郊区的价值观和理念	354
模范村庄和新城	361
总述和结论	368
索引	374
译后记 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