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 1
序二	2
发扬玄奘精神,推动四川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释永寿	3
玄奘及其唯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心川	4
大慈寺历史特色与未来图景初探&释大恩	9
那烂陀玄奘纪念馆:中印伙伴关系的丰碑&(印度)迪拜·库马尔·巴罗博士	16
玄奘精神	19
永远弘扬玄奘精神&楼宇烈	19
发扬学术精神  发展佛教文化&方立天	20
加强玄奘研究尤有必要&冯其庸	22
玄奘的宝贵贡献&(尼泊尔)摩丹·雷杰米	23
玄奘精神与民族精神&王哲一	24
玄奘对当代人类的贡献——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对和平的缓解之道&(美国)市村秉乘	28
玄奘——中国名僧,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典型&(越南)黄氏诗	36
继承玄奘精神  促进中印友谊&荆三隆	38
浅析玄奘的贡献与精神的价值&李继武	42
民族精神的典范——兼论玄奘思想的现代启示&秦彦士	47
佛教信仰的力量——玄奘法师的启示&普正	50
浅谈玄奘思想对传承藏学文化的现实意义&格西科才·慈智木	54
对玄奘热的几点思考&刘培育	64
弘扬玄奘精神  建设玄奘故里&董煜焜	67
玄奘学术数据库之制作与运用之研究——以《瑜伽师地论》与“数字博物馆计划:玄奘西域行”为例&释惠敏	70
玄奘与巴蜀佛教	93
唐僧玄奘与巴蜀文化&谭继和	93
玄奘入蜀与成都佛教之相关问题&龙显昭	102
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受戒考论&冯修齐	109
玄奘与成都&弘学	115
玄奘大师入蜀考述&杨耀坤	120
玄奘的四川之行&黄运喜	124
玄奘与锦城文化&徐大明  孙桂芳	137
成都玄奘顶骨考&曹硕文	143
玄奘生平	147
玄奘大师早期师承略考&徐文明	147
从玄奘的事迹看唐代初期佛教与国家之间的交涉&(日本)吉村诚	154
那提与玄奘的瓜葛质疑&蒲正信	165
玄奘大师灵骨迁流分供的当代意义&侯坤宏	167
户县紫阁峪玄奘遗骸调研纪实&刘高明  孙立新	178
“玄奘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始末——兼论玄奘顶骨与紫阁寺之关系&王亚荣	185
记述玄奘遗骨转供的李洞诗歌初探&李养民	191
玄奘与西域佛教&刘元春	195
从玄奘弘法谈“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贾福义	201
承传与创新统一的典范&俞朝卿	206
玉华山能否成为佛教名山——试论将玉华山打造为闻名世界的佛教圣地的可能性&王赵民	211
玄奘与译典	217
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杨曾文	217
玄奘法师的译经事业&韩廷杰	236
玄奘“五种不翻”三题&方广锠	248
从《敦煌歌辞》中三组《悉昙颂》论证玄奘的正音&龙晦	253
略论玄奘《大唐西域记》的中国本位思想及其影响——兼与道宣《释迦方志》的印度中心论比较分析&谭世宝  胡孝忠	260
玄奘大师的译经成就和《大唐西域记》的历史价值&孙宝纲	270
《大唐西域记》藏文版之研究&郑堆	277
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小议&葛维钧	282
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析&纪华传	297
从《心经》译本学习玄奘大师的翻译技巧&张绍诚	303
纪国寺慧净撰《盂兰盆经赞述》及《般若心经疏》质疑&(日本)中西久味	308
玄奘与心经的因缘——从西游记谈起&林光明	317
谈《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英文译本&龙达瑞	329
再谈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vijn~apti与vijn~āna二词的译义&巫白慧	350
玄奘与唯识学	355
法脉——教派: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李向平	355
中国唯识学传承述要&郭文友	368
奘译《大乘成业论》——赖耶缘起业感流转说的建立&王联章	371
五性各别与理佛性、行佛性——瑜伽行派的佛性思想&圣凯	381
玄奘大师所传的唯识佛法的特点&释悟寂	394
阿赖耶识净染说浅析&李万进	418
第九识的建立及争议&陈兵	434
通过梵藏文与奘译汉文对比辨析唯识学中无分别智之亲证真如义&周贵华	440
“唯识”与“唯了别”辨析&高小强	447
玄奘唯识学佛性思想探析&王宏涛	455
盛唐佛莲竞相开——玄奘唯识“三性”与法藏华严“金狮”&黄德昌	462
玄奘的汉译与元晓的瑜伽禅&(韩国)吴亨根	467
文雅圆测的《成唯识论疏》研究&(韩国)高荣燮	470
佛教的中国性展开和古代韩国佛教——以元晓《大乘起信论疏》《海东疏》为中心&金勋	476
有关瑜伽与法相宗&(比利时)查尔斯·魏伦曼	485
从五种姓看唯识宗衰败的原因&李娅	488
朱子学与唯识学心性论的比较&聂飞	492
从唯识认识论看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理论&徐湘霖	497
唯识宗语言哲学初探:名言及其意义的生成与消解&杨维中	505
佛教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之不可比性简析&王宝坤	516
论现代心理学为唯识学的增上缘&李志夫	522
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赵嗣崇	535
“理学别派”与士人佛学——从明清思想史的主题演进论近代唯识学的思想特质&张志强	542
玄奘与因明	553
弘斯正理门  妙尽自他共——论玄奘对因明的历史贡献&郑伟宏  汤铭钧	553
玄奘为汉传因明开宗立轨&姚南强	563
玄奘对因明的运用、推广及启示&关兴丽	568
论玄奘演绎逻辑的倾向性——从其翻译《因明入正理论》看&邹崇理  张忠义	573
浅评《因明入正理论》几处译法&罗劲松	578
《〈因明入正理论本〉疏》表解&强梵畅	583
略论似现量——评法尊与吕澂《集量论》译本中的一处差异&林国良	601
现量观的变迁&刚晓	605
玄奘在国外及其他	619
关于玄奘法师印度求法的行程&王邦维	619
玄奘法师与他的三份通报:印中文化交流的见证&(印度)迪拜·库马尔·巴罗博士	634
玄奘法师所记印度当时之国内政治、税收系统及税制&(印度)蒲巴奈斯瓦尔·夏克勒巴拉蒂博士	636
玄奘的戒学生活、伽蓝见闻与律学观点&释悟殷  释昭慧	637
玄奘法师及其所见七世纪印度疾病及丧葬习俗述评&(印度)安古尔·巴罗	647
论玄奘对古代印度观音灵验信仰的考察&李利安	649
印度那烂陀寺壁画设计方案&王惕	655
伟大的佛教大师玄奘以及他对佛陀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尼泊尔的贡献&(尼泊尔)敏·巴哈都·释迦博士	661
关于玄奘是否访问过加德满都的浅见&王宏纬	663
尼泊尔阿育王石柱考察记——兼谈迦毗罗卫城遗址问题&薛克翘	665
玄奘与尼泊尔社会&(印度)尼兰阇·帕特莱	669
玄奘法师及其孟加拉国籍老师戒贤在那烂陀大寺&(孟加拉国)苏考默·巴鲁阿博士	671
试论玄奘法师所见印度及孟加拉国之佛教&(孟加拉国)僧伽跋梨耶长老	674
玄奘和法显有关斯里兰卡历史与宗教的记述&(斯里兰卡)阿僧伽·提勒卡尔特耐博士	676
玄奘法师、唯识宗对越南佛教思想的影响&(越南)阮才书	680
越南佛教与玄奘大师&(越南)阮维馨	684
玄奘法师与韩国佛教&(韩国)虎默	687
“西天”斟考&张子开	689
《乔荼波陀颂》文献学研究&孙晶	696
韩镜清晚年思想初探&吕新国	704
“金刚座”与“佛迹记碑”铭文题记考&仵禄林	709
巴蜀佛教	7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都佛教&黄夏年	715
大慈寺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雷玉华	728
大慈寺与南诏二三事&段玉明	732
四川高僧——宋代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	736
巴蜀高僧破山海明禅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道坚	758
成都佛教两千年&向世山	774
提要与综述	781
日本的印度与佛教研究——玄奘法师之精神及学术遗产&(日本)前田专学	781
玄奘与法相宗的发展&(比利时)魏查理	782
论翻译家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印度)拉吉尔·夏沃克	783
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铂净	792
中外学者相聚蓉城  展望四川佛教的美好未来——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翟利国	798
成都大慈寺年表	802
后记 809
 
 
 